没有,不过中和家园小区里面有个半场的篮球场
中和桥。
石门坎那边江苏经贸学院里面有。
谢谢。
就在光华路上啊。新开业那个大苏果旁边。84路坐两站就是了。在五洲装饰城对面。
篮球场上分为五个位置,分别是控球后卫、得分后卫、小前锋、大前锋和中锋,原来中国早期叫大前锋为二中锋,巩晓彬就号称过亚洲最好的二中锋。
大前锋和中锋从位置上来看都是篮球上打内线的位置,虽然都是站篮下,但是他们的功能还是有所别区的。篮球运动对中锋的要求,首先你得能保护篮筐,对方投不中的篮板球你是第一责任人,大前锋应该算第二责任人,中锋失位或是抢不到篮板的话,大前锋应该担当这个责任。进攻中中锋的作用基本是背打、三秒区内上篮或者补篮,主要活动区域以三秒区为主,保护篮框、封盖对手,低位背打或是补篮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大前锋虽然也站篮下,但通常站位和中锋分开,大前锋活动的范围要比中锋更大,他不仅要站篮下帮着中锋抢篮板,或是盖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中远投能力,现在的大前锋除了能底线中投以外,还有很多大前锋能投三分球,当半个小前锋用。像诺维茨基、拉希德-华莱士、勒夫、火箭的安德森,他们都是大前锋的位置,但都具备很强的三分球能力,三分球也是他们的重要得分手段。四号位的身高要求要比中锋可以略矮,但是要具备很好投篮能力,勾手、中投、高位掩护都是他们需要干的活。如果能够篮板球超10个,还能抢断盖帽,得分在20分以上这就算很好的大前锋了。像奥尼尔、奥拉朱旺、姚明、尤因都属于传统中锋在篮下工作,大前锋有邓肯、加内特、诺维茨基等人,他们进攻范围更大。
通常情况下,中锋是场上身高最高的一名球员。传统中锋,主要任务就是内线进攻。进攻时低位背身单打,高位策应;防守时保护篮筐加卡位。
而大前锋,通常身高比中锋稍微矮一点,通常NBA大前锋的身高在2米03-2米11左右。大前锋的移动能力比中锋更强,活动范围更大,在场上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内线,抓移动篮板,进攻时进行策应。美式大前锋往往更强硬,大多为场上的蓝领球员;欧洲大前锋往往以一手远距离投篮而闻名。
当然,机械式的对这两个位置定义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现在小球风靡的背景下,中锋与大前锋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中锋都已经具备三分投射的能力,但他们的篮下背身单打能力却可能没有这么出色。
又比如勇士队的格林,他身高2米出头,这应该是个小前锋的身高,但他在勇士多数时候打四号位。而有时在“绝命小个”阵容中,他会被推到五号位。格林肯定不是一位中锋,但他在五号位位置上,勇士队的战术能够继续执行。上赛季,当格林站在篮下的时候,对手在三秒区内的命中率也只有43.9%,在联盟之中仅次于戈贝尔。
又比如蒙罗原先在活塞打四号位,现在在雄鹿成了五号位。霍福德最初也是四号位,现在成了绿军的主力中锋。考幸斯出道时是四号位,但后来逐渐被推到五号位。
只能说,篮球战术在变化,球员的适应能力,综合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最传统的对中锋与大前锋的定义,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适用了。
By:XC
篮球场上大前锋(PF Power Forward)和中锋(Center)的区别?
这是一个没有定性回答的问题,年代不一样,区别也会有差别,就拿当今的篮球理念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当今的NBA每个位置的站位图:
先简单讲解一下,4就是指的4号位,也就是大前锋;5就是指的就是5号位,就是中锋了。
因为三秒区的规则,所以中锋是围绕着篮下,或者说围绕着三秒区做战术的,各别移动快的中锋,或者有一定中投能力的中锋,还偶尔上提到三分线附近去挡拆。那么大前锋呢,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中距离,既不能影响了篮下本方中锋的空间,也不能随意出三分以免内部空洞对方有机可乘,大前锋是需要一定的持球能力的以及中投能力。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我要说的是NBA亚特兰大老鹰,中锋霍华德,大前锋米尔萨普。
最后做个总结
大前锋往往是干苦力的那个,而中锋是内线进攻的核心。
大前锋,Power Forward,从字面意思上就是强力前锋,需要强有力的身板,作为内线的防守核心,抢篮板、防守、卡位,同时需要有一手中投,但投篮是他的最后选项。
由于具有身高的优势,一些具备进攻天份的中锋球员也常常成为在禁区附近投篮得分的主要进攻点。越接近篮筐,越容易得分,作为最接近篮筐的球员,中锋往往在命中率上要远高于锋线球员。
在中国,对于大前锋以前有二中锋的说法,将大前锋归类于中锋,中锋则被称为大中锋,随着小球越来越盛行,这种说法已经成为 历史 。
通常来说,五号位的球员身高不适合用来打大前锋的位置,两者的打法也有所不同,中锋的进攻只要是靠低位的背身单打,勾手,近距离投篮,大前锋的攻击范围比中锋大,中距离投篮是大前锋必须要掌握的一门进攻手段,当然,也有擅长背身单打的大前锋,比如巴克利,比如马龙,现在的大前锋则已经将射程拉到三分线外。
在小阵容真,大前锋通常能被拉到五号位,像邓肯、加内特,攻守兼备,在场上的位置随着阵容而变化,邓肯作为 历史 第一大前锋,很多时候对位的是对方中锋。
完美的大前锋要有投射和策应能力,比如邓肯,大鸟。
中锋有三种型态
A字形中锋,比如姚明,下盘力量大,背打能力强,上肢力量薄弱一点。
V字形中锋,典型的代表是霍华德,上肢力量强,下肢弱,正面对框能力强,被A字形中锋背打,就可以喝西北风了
普通H形中锋,能力平均,没什么特色,但还是挺强的 比如拜纳姆。
超强技术H形中锋,正面打死你,背身也能打死你,脚步出神入化:奥拉朱旺
究极力量H形中锋,禁区拿球,可以挂着人扣篮,突起来,其他人基本要躲开,不想受伤啊,此球员只有一个
奥尼尔
我们国家此前把大前锋叫做“二中锋”是算作内线球员,比如篮球解说“张合理”张卫平指导在运动员时代就是以1.93米的身高打着二中锋的位置,还能场均25分。而大前锋在英语中是“power forward”缩写为PF,算在前锋里,但实际上站位在内线。
大前锋和中锋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大前锋在速度与灵活性上比中锋更好,他需要下快攻,而中锋的脚步则比较慢,你让姚明去打大前锋会把姚明累死;
2、进攻时大前锋的活动范围更大,中锋基本上在对方篮下或偶尔出来做挡拆,而大前锋的足迹则遍布了整个前场,跑动、穿插、挡拆、前篮板等,他的机动性更强;
4、大前锋可以客串中锋,比如邓肯就彻底改打中锋了,波什去热火也改打中锋;但是中锋很少有改打大前锋的,至少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哪个球员从C改打PF成功的。
在现在的小球战术中,基本上都是一大四小了,由于中锋脚步偏慢,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大前锋带着两名小前锋和两名后卫在打球。比如勇士的死亡五小,就是大前锋格林配上锋线的一哥与阿杜,再配上后卫线的水花兄弟在打球。
大前锋:
一般都由队中最高的球员担任,传统上强调篮下的防守,以及防守篮板球的保护。
由于具有身高的优势,一些具备进攻天份的中锋球员也常常成为在禁区附近投篮得分的主要进攻点。在技术统计上,中锋通常能贡献最多的盖帽数,且常能达到较高的投篮命中率以及篮板球绩效。在现今的国际篮坛以及职业联赛当中,中锋和大前锋经常有条件相似的球员担任,或被赋予相似的任务,因此已难以明确区隔。
就我个人的感觉,传统大前锋和中锋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大前锋主要负责卡位,中锋则负责直接抢篮板和禁区得分的工作。进攻的时候,中锋往往游弋在三秒区附近,而大前锋的位置就比较靠上,相对来说,大前锋的速度要求比中锋高,技术也更加全面。不过现在大前锋和中锋的位置已经模糊化,没有那么讲 究了。
队内两个内线大个子同时上场,1、个子高点的是中锋,个子低点大前锋。2、同样身高,体重大的中锋,偏瘦的大前锋。3、善于三秒区背身单打的是中锋,善于中投的大前锋。4、防对方背打,力量强的是中锋,力量谦逊的大前锋。现在篮球就分外线和内线,就像外线,全能卫和攻位,攻位和小前,基本上很难区分。
现代篮球的演化速度太过迅猛,刻板的定义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大前锋和中锋的严格意义上的定义都有待商榷,就更别提他们之间的差异了。尤其是在小球流行的今天,大前锋和中锋的区别越来越小。而如果单以风格论位置的话,传统中锋在近几年的 NBA 赛场上,几乎已经消亡了。我们这里用传统的概念定义下中锋和大前锋,看过定义,自然便能辨出两者间的区别。
中锋经常被称为 5 号位。以功能定名时,英语常称之为 Pivot,也就是「轴」的意思,即攻防轴心。通常是场上最高最壮的,面对小个球员力量具有绝对优势——具有统治力的内线攻防核心。中锋是篮球运动发展早期,球队最重要的角色。早期篮球选材时,很多球队都会抱着优秀的大个子可遇不可求的心态一味求高(我国过去体制内篮球运动员的选材,也因为偏好长人,被诟病已久),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优秀的中锋都是球队最重要的财富。
大前锋经常被称为 4 号位。以功能定名时,英语常称之为 Post,中文取其「桩」的意味,并不准确只能意会。我们平常所说的球场上 Post 区域,正好便是传统大前锋的活动区域。以邓肯为例,他的几样进攻法宝便和 Post 区息息相关,在 Low-post 深要位可以有效率取分,在 Mid-post 接球能祭出招牌式的擦板投篮,在 High-post 有突有投可持球组织可挡拆下顺。这也是传统大前锋的基本进攻手段。通常语境下的大前锋,进攻端应兼备背身能力和半截篮能力;在防守端,区域联防中和中锋一起镇守内线,防守轮换中则应比中锋覆盖更广的区域。
大前锋(Power Forward),简称PF,以抢篮板、防守、卡位为主。
一个典型的大前锋是球场上体格较壮,而仍具备一定速度的球员。传统上,大前锋被要求利用他们壮硕的体型,在篮下积极进攻并争夺进攻篮板球;而在禁区防守和防守篮板球的保护方面,则被认为是中锋的主要任务。但在现今的篮球趋势中,由于中锋球员的灵活度,以及前锋球员的高度均有普遍提升,导致两者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
大前锋首要工作便是抓抢篮板球,大前锋通常都是球队篮板抢得最多的人,他在禁区卡位,与中锋配合,往往要挑起全队的篮板重任。而在进攻时,他又常要帮队友挡拆,然后争抢进攻篮板,争抢二次进攻篮板等。
其次就是防守,因为大前锋一般较少出手,而其投篮的位置又经常很靠近篮框,在球场上五个位置来说,大前锋应该要是命中率最高的一位了。得分虽然不是他的强项,但是防守就算大前锋看家本领了,要巩固禁区,卡位,盖帽就算大前锋必备德基本技能了。
随着NBA小球时代潮流趋势,速度快,能持球,有射程,能拉开空间的大前锋非常受欢迎,其中出现了两种新类型大前锋,投射型和策应型。
投射型大前锋,具备良好的投篮手感,加之具有身高优势,所以在3秒区的对手们对这一类大前锋的防守比较困难。但投射型大前锋存在防守与进攻不硬朗,进攻手段单一等问题。
策应型大前锋:一般拥有良好的传球意识,并且依靠其身高优势,经常在高位送出妙传。同时策应型大前锋的劣势一般存在球风不太强硬,内线攻击能力较差等问题。
NBA 历史 上有很多出色的大前锋,比如蒂姆邓肯,凯文加内特,德里克诺维斯基,卡尔马龙,查尔斯巴克利等皆是 历史 上赫赫有名德大前锋,现役大前锋安东尼戴维斯。
中锋(Center)简称C,具有身高的优势,一般都由最高的球员担任,传统上强调篮下的防守,以此来做好球队禁区防守和对篮板球的保护。中锋球员通常也是为在禁区附近投篮得分的主要进攻点。一般中锋通常在盖帽数上,投篮命中率(Field goal percentage)以及争抢篮板球是非常不错的。中锋是一个球队的中心人物,凭借其强壮、高大的身体,无论进攻还是防守,他们都是球队的枢纽 。
在防守端,中锋也应具备的以下三项基础技能:一是做好对篮板球的保护,二是封堵阻攻、盖帽能力,不能让对手轻易攻到禁区,拥有不错的内线防守能力,三是高位策应及导球能力,将球送往比较适当的角落,助攻队友得分。
在进攻端,他是主要的内线得分者,与小前锋里应外合。因为他要能单打出手又靠近篮框,50%的命中率是评判一个中锋的标准,对中锋命中率的要求,是仅次于大前锋的。一名优秀中锋不但要有足够的得分技巧用于进攻得分,防守时还要能成为球队的最后一道屏障,除了守好自己盯防的球员,中锋还要能够协同和及时为队友的防守补位。
新时代的中锋,大前锋统一划分了前场,位置也开始模糊化,有的成了吃饼型内线,有的发展成了空间型内线,有的还拥有不错的三分射术和策应能力,能够拉开空间。
NBA 历史 上有很多出色的中锋,上古时代的威尔特张伯伦,比尔拉塞尔,常青树天钩贾巴尔,九十年代的是四大中大梦奥拉朱旺,大猩猩尤因,大卫罗宾逊,大鲨鱼奥尼尔(我有在之前的文章中专门介绍过四大中锋,又想要了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之前问答),新世纪的魔兽霍华德等。
建3公司 湘潭宾馆 和平小学 国土局 多 市一中
江声中学 篮球场有32个 河东电业局篮球场 ,电厂新村篮球场(要收费),湘钢体育馆附近的篮球场
塑胶篮球场施工需要注意地面基础情况,天气温度湿度,材料安全环保及流平性,施工技术
首先,塑胶篮球场比较依赖基础。因为塑胶面层本身厚度并不是很厚,就要求基础平整度要好,没有沉降,硬度要达标。共赢体育坚持的原则就是基础要平整,不起沙不起壳,表层没有油污浮浆。
其次,塑胶篮球场施工要求晴天,湿度不大,夏季要避免高温作业。尽量早晨跟下午施工。冬季要注意冻土不能施工,表层有霜冻不能施工。共赢体育施工队,要求认真负责,为最后的效果努力。
最后是两个基本的要素,材料的安全环保性能,施工师傅的手艺问题。常规施工是一层一层做,干了一层做下一层,注意弹性层的厚度要均匀。
好的材料加上负责人的师傅,科学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才能保证最后做出好的场地。
原子核放大到篮球场那么大,拿(工具)去刮凿挖,能挖到边角料吗?
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因为原子看不到摸不着,许多人就有这种幻想,就希望把它放大来看看到底是个啥模样。现在我们就来通过这种假设,了解一下原子的有关性质。
一个标准的篮球场,长度为28米,宽度为15米,周边还要有一些空地。通常人们认为原子和原子核都是圆球状的,我们就按照篮球场的内空尺寸放大原子核,这个核就是一个15米直径的球。
不同的原子有不同的核子结构,最小的原子核只有1个质子,原子量为1;最大的原子核有118个质子,179个中子,原子量达到297。我们不去管它,只按照一般的说法,原子的数量级在10^-10m尺度,原子核的数量级在10^-15m尺度,来衡量这个原子有多大。
这样,如果原子核放大到直径15米,这样原子核放大倍数为1.5亿亿倍。那么将原子直径增加同等倍数,这个原子直径就有1500公里。用现实中的物体比较,这个原子核就差不多有一幢别墅那么大,而原子就要占据一个1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而中国总面积才960万平方公里。
这个原子就相当一个小星球,差不多有鸟神星那么大,鸟行星是太阳系第三大矮行星。而这个星球般大的原子,总质量的99.87却在别墅般大的原子核上,体积却只有整个原子的几千亿分之一,占据了巨大空间的电子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原子是虚空的吗?看起来的确是这样,实际上并非如此。早些时期,人们认为的原子形态是行星模型,就是一个个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在不同能级上运动,就像一颗颗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所谓虚空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原理认为,人们无法确定粒子运动的位置和动量,因此电子随机地在原子核周围运动,随时可能出现在任何位置,这样就形成了电子云模型。可以理解为,原子的电子外壳实际上并非一个乒乓球样的外壳,而是充实在每一个位置的点。
别看这占据质量极少的电子外壳,却牢固地包裹保护着原子核,要打破这个坚硬的外壳,接触到内部的核,一般的常力是无法做到的。就如题目所说,即便这个原子变成鸟神星这么大,用挖掘机、枪炮、原子弹也无法撼动其表面半分,更别说拿把锄头,或提着一个工具箱去挖、凿、刮原子核了。即便能刮动外围表土,你有办法挖到鸟神星的核心吗?
多大的力才能打破原子的电子外壳呢?在地球上,组成物质的原子和分子之间是有很大间隙的,因此物质的确是疏松虚空的。任何物质,就连钢铁、金银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其结构也是空洞大于实体,因此物质在极大压力下,就会被压缩,密度增大。
但这种增大只是分子、原子之间间隙的缩小,并不会触动原子外壳本身。地球上最大压力在地心,是海平面压力的360万倍,那里的物质在高温高压下成为特殊的流体状,其坚硬和韧性比地球任何地方的物质都大,但原子形态依然没有撼动半分。
压力的单位为Pa,称帕斯卡,简称帕,海平面大气压为101.325kPa(千帕),通俗说法为1个大气压,也可以说1公斤压力,就是每平方厘米承受1公斤的压力。
在木星、土星等大质量行星,核心压力达到几百甚至几千万个,气态氢在这种压力下成为液态,甚至成为金属态,但氢原子的形态依然是完整的。
而人力能够形成的压力有多大呢?挖掘机的压力也就300公斤左右,狙击步枪子弹对目标压力约1000公斤,原子弹爆炸核心压力可达几十万个大气压强。也就是说地球上人为的力是无法打破原子电子外壳的,更别说触动内部的原子核了。
能够撼动原子外壳的白矮星。宇宙中有一种星球叫白矮星,体积只有地球大小,质量却相当太阳这么大,因此其密度极大,达到10吨/cm^3,这种星球一般是太阳质量8倍以下的恒星,死亡后留下的尸骸。
这种星球为什么密度有这么大呢?就是因为极高的引力压,将物质的原子外层结构破坏了,原子外层电子成为自由电子,被压缩到最靠近原子核的能级,电子之间的距离被压缩靠近了。但白矮星物质的原子核依然没有脱离电子的保护,只是荡漾在电子的海洋中。
这个压力有多大呢?研究表明白矮星表面引力压力达到地球的4.5亿~10亿倍,表面重力达到地球表面的18万倍以上。这样巨大的压力虽然把原子外层电子压得紧致了,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空间变小了,但依然无法触及到原子核。
只有当白矮星通过吸积达到钱德拉塞卡极限,也就是1.44个太阳质量以上,白矮星就会坍缩成一个中子星。
量子简并压是支撑白矮星、中子星的力量。何谓量子简并压?量子力学把基本粒子分为玻色子和费米子,电子、质子、中子都属于费米子。费米子粒子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就是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通俗点说就是当它们在一起时,就会像小孩子们玩 游戏 一你推我搡,相互不让靠近,只有在极大压力下,才会压垮这种排斥力。
白矮星就是依靠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排斥力,支撑着巨大的重力压力,维持着星球的物质形态。这种支撑压叫电子简并压。当引力压力进一步加大,电子简并压无法支撑这种压力时,电子就被压到了原子核里。
由于电子带负电,原子核的质子带正电,它们碰到一起就会中和变成中子。这时,中子与中子之间相互排斥的压力支撑着物质保持某种形态,这种支撑压就叫中子简并压,这种全部由中子组成的物质就叫中子简并态物质,有这种物质组成的星球就叫中子星。
中子星体积只有10公里左右直径,质量却达到太阳的1.44倍以上,因此其密度高达10亿吨/cm^3,表面压力达到10^18个大气压强,也就是每平方厘米1000万亿吨。
宇宙中顶级极限压力就是黑洞。当中子星通过吞噬恒星或星际物质,达到奥本海默极限,也就是中子星质量达到太阳3倍以上,中子简并压就无力支撑自身巨大引力压力了,所有物质都无限坍缩到中心那个无限小的奇点上,中子、夸克都破碎化为乌有,可见物质再也不存在,只剩下质量、电荷、角动量三个物理量,这就是黑洞。
由此可见,要破坏原子外壳,改变原子核结构,依靠蛮力是做不到的,需要的力量太大了。但聪明的科学家们并不需要蛮力解剖原子,而是通过高温、低温、碰撞等方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去了解物质深层次本质,如可控核聚变、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大型强子对撞机等方式,获得了许多基本粒子的信息,从而让人类文明走向新的高度。
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差异很大,就比如原子,现代的观点看来,原子并非实心小球(因此题目所言的把原子放大,之后再拿工具去刮原子壁是不可行的)。
如果这道问题拿去问20世纪前的物理学家,他们给出的答案可能就是肯定的:你会刮下一些原子粉末甚至还会有一些电子下来。因为那时候物理学家建立的原子模型分别是“道尔顿的实心小球模型”和“汤姆逊的枣糕模型”
道尔顿认为原子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再后来汤姆逊认为原子内部存在电子,而电子是镶嵌在原子表面的。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学家对原子的认知水平也不断的上升,最后就出现了由卢瑟福提出原子行星模型,认为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中心存在原子核,周围环绕着电子。按照这样的观点,那就不存在什么原子壁了,你用勺子去刮,要么刮到电子,要么碰到原子核。
当然了,现在的观点是基于量子力学得出的电子云模型。如果非要定义一个原子壁,那只能是电子云来充当电子壁了,而所谓电子云,其实就是电子的存在变成了概率分布,只能说那个位置发现电子的概率是多少。
说到底,原子内部的电子、中子、质子,甚至于组成中子、质子的夸克。。这些究竟是什么模样呢?没人知道。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由于我们生活在宏观世界,而宏观世界的一切都是确定的,可以度量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常常让我们陷入迷茫,尤其是面对诡异的微观世界,那里的一切与宏观世界大相径庭,虽然如今我们知道这点,但很难真的接受,同时在思考微观世界的情况时不由自主地会用宏观世界的眼光去思考!
而问题中的这种疑问就是这种情况,宏观世界里我们很容易做到用一样工具刮出粉末状的东西,比如说刮墙壁。于是我们就会套用宏观实际的理念用于微观世界:如果用一种工具刮原子,会不会也刮出粉末状的东西?
如果这个问题放在20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或许真的能刮出粉末状的东西,因为当然科学界普遍认为原子是实心的,应该能刮出一些东西来!
不过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如今我们知道了原子的结构,那里几乎都是真空,如果原子有足球场那么大,原子核只有一个豆子那么大,而电子更小了,根本看不见,其他地方都是虚空!而如果原子有公交车那么大,原子核还没有芝麻大,电子更看不出来了!
而且,电子的位置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像宏观的地球那样围绕着太阳旋转,电子是非常随机地出现在原子核周围,以概率方式存在某个地方,俗称“电子云”!
即使真的用某中工具去刮,刮掉的也只能是电子,而且几率很低,毕竟想要在足球场大的范围内刮掉一个几乎看不见的东西,实在太难了!
事实上,当我们用“刮”这个字描述微观世界时,就注定了我们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原子核和电子是一个整体,一起存在的,如果某个电子被“刮”掉了,原子核也会吸引其他的电子,除非温度非常高,原子核和电子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成为离子!
这说明什么?给原子升温就是一种“刮”的方式,而升温的方式就是注入能量,能量可以“刮”掉电子,而不是用实物去刮!
一个人对上帝说:主啊,请帮我把原子放大到公交车那么大吧,我想刮点原子壁上的东西回去做药引。
上帝说:好吧,虽然这不是我的专业,但谁叫我是无所不能的万能者呢?不过我只能帮你放大,刮不刮得到就不知道了。
这人说:理解,理解,谢谢,谢谢。
上帝双手合十,食指竖起,喝一声: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疾!然后说:这事儿成了!
这人一看,周围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急了:原子呢?
上帝说:都说了不是我专业,我只是放大了一个原子,其它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就隐然不见了。
这人趴在地上找啊找,找了半天,什么都没找到,正垂头丧气要走的时候,一个声音欢快地传来:嗨,听说您在找我?
这人说:我在找原子啊。
声音说:我就是原子啊。
这人问:您在哪儿啊?
声音说:您把手张开,掌心向上。
这人照办了,声音说:好了,我现在在您手上了。
这人瞅了手掌半天,还是什么都没看到,就说:我还是看不到您啊。
声音说:我在您智慧线和命运线相交的地方。
这人就在掌上找,终于在差不多是掌心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尘粒,眼睛焦距稍一离开,就又看不见了,非得再重新聚焦才行。
这人说:哎呀,上帝他老人家骗我,我请他把您放大到公交车大小的。
尘粒说:他没有骗你,我确实有公交车那么大。
这人说:那您就是在睁眼说瞎话了。
尘粒说:您看到的我只是原子的心脏——原子核,只有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上帝应您的请求把我放大到一辆10米长的公交车大小,原子核的直径也只有0.1毫米。在心脏的周围,还有电子随机出现在10米范围内的任何地方,只是它还要小得小得多,您就是再请求上帝把原子核也放大到公交车大小,也没办法看清楚电子呢。
这人说:懂了,我要怎样才能刮点您原子壁的材料回去做药引呢?
尘粒说:我的壁就是电子啊,只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它是随机出现在公交车范围内的任何一个地方,您要刮下它可不容易,它跑得很快呢。
这人问:有多快啊?我可是田径高手,吃过药,尿过检的。
尘粒说:如果按经典理论来说,它的速度比光速还快。
这人垂头丧气地坐到了地下:那怎么办啊?
尘粒说:嗯,按量子理论的观点,电子是同时出现在周围所有可能的地方的,您随便刮一下就有可能把它刮走了。
这人大喜,说:太好了。就拿了一把勺子出来要刮。
尘粒说:且慢,按照约翰·惠勒的说法,整个宇宙中就只有一个电子,它在时间中一会儿向前走,一会儿往后退,出现在宇宙中任何地方,让人们误以为宇宙中有无数的电子。您要把它刮走了,宇宙怎么办啊?
这人说:可我治病要它做药引啊。
尘粒说:您这病没治了,拜拜……
答案是有可能弄走一两个电子,更有可能什么都刮不到。
原子很空,电子很小原子很小,我们看不见。原子半径一般在0.1nm以内,也就是10^-10m , 其中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10^-15m,电子更小,它的尺寸大约是10^-22m。如果你将原子一直放大,放到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就会发现原子核就是足球场中心的 一粒绿豆那么大 ,然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你肯定会说了,不对呀!不是还有电子吗?初中课本就介绍了,电子是围绕着原子核运转的。
确实是有电子,但电子实在是太小,即使是把原子放大到足球场那么大,你还是看不见电子,它们的位置大约是在足球场看台的位置,比灰尘小多了。
体育 场太大,咱们缩小一点,把原子缩到公交车大小,原子核比圆珠笔笔尖的小滚珠还要小,电子更是看不见。也就是说,这个公交车大小的原子几乎是空的。
(原子很“空”)
一个原子中电子的数量大致是固定的,通常原子核中有几个质子,它的外围就有差不多同样数量的电子。如果电子比质子多,这个原子就带负电,叫负离子;如果原子被夺走了一两个电子,它就带正电,叫正离子。
神出鬼没的电子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行,它的速度很快,能接近光速,又因为原子的直径实在是太小,大约是10 ¹⁰m,所以在原子的尺度我们看电子,电子只是随机出现在它轨道的任何位置,就像是云一样。于是科学家称之为电子云。电子云并不是表示电子很多,而是它出现的位置像云中的小水滴那样捉摸不定。
(电子云。请注意,这只是示意图,真正的电子你看不见)
一个公交车那么大的原子,它看起来是空无一物的,它的电子就像是在公交车周围神出鬼没快速闪现的微尘,原子没有硬壳,所以你什么都看不见。看不见怎么刮?
用什么工具刮?既然我们将原子放大到公交车大小,我们用的工具自然也变得十分巨大,因为工具也是由许许多多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也是有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在那个公交车大小的原子面前,我们的工具可不会是一把精致的小刀,它看起来更像一座高山!最小最小,它也会有一栋大楼那么大。
(想象一下,用旁边的大楼来刮公交车大小的空的东西)
用“蹭”比“刮”更确切些。当两个原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各自外围都有带负电的电子,所以它们会互相排斥。随着原子之间距离的进一步缩短,两个原子内层闭合壳层(电子将轨道会部占满)会强烈排斥,原子不能再继续接近。
(原子间作用力)
在蹭的过程中,如果工具的原子有与“公交车原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化学键,同时工具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更强一些,是有可能把“公交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拿走一两个的。否则是一个电子都拿不走。
最后总结:原子并不是我们平时画的图那样呈球形,原子很空,原子核和电子都极小,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周围高速运动,你极难捕捉到电子。
(真的原子,绝不是这样)
电子的运动轨迹通常表现为电子云,尽管看起来很松散,但它与原子核之间的力是很强大的,并不容易被“刮下来”。
如果我们将原子放大到公交车大小,那么我们用来“刮”原子的工具势必比公交车大许多,所以用“蹭”更合适。
通过氧化反应可以从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轨道拿走一两个电子,但是要想拿走氧、氟、氯等原子或惰性气体元素最外层的电子则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刮下来的叫原子灰,市面上早就有卖了啊!填缝找平很好用哦
应该是把原子核放大到公交车那么大。如果原子放到公交车那么大算5米,原子核大概还只有0.05毫米,人眼睛很难看见。因为原子核直径是原子约10E-15米,而原子的直径是1 0E-10米。
原子核是密度非常大的物质,也非常的坚硬,人类用普通的物质去刮原子核是根本刮不下任何东西的,也不可能刮下任何东西,除非用高能粒子对撞机。
一是因为普通物质的表面是电子,人的力量是根本没有方法将电子接触到原子核的,电子的简并压是需要巨大的星球的力量才可以,如中子星内部的压力。
二是原子核是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内部是3个夸克,夸克有夸克禁闭的力量,夸克无法被单独分离,假如能刮下来物质,这个东西就是夸克。
在100多年前,人们对微观领域的认知还是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即使当时的很多物理学家,普遍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小球或者“枣糕”模型,只要有合适的工具,是可以从原子核上刮下来一些原子粉末甚至电子来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理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子的结构根本就不是什么实心小球,用工具根本刮不下来什么粉末,就是问题的本身,也不可能将原子核进行放大。那么,如果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真的可以将原子核放大,能否挖到“边角料”呢?
原子是一种物质构成的基本单元,由位于核心处的原子核以及更加微小的核外电子所构成,而原子核中包括带正电的质子、呈电中性的中子(氢1是最简单的原子,原子核中没有中子)。对于包含不同质子数的原子核来说,其大小肯定有所差别,但从通常意义上来把握,原子的整体直径,基本上都在直径为10^(-10)米的级别,而原子核的直径仅有10^(-15)米级别。
一个原子中,电子的数量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基本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原子核中有多少个质子,核外电子就会有多少,整体上确保原子保持着电中性的状态。虽然核外电子非常小,但是它们的“活动”区域,与原子核相比要宽广的多,可以说是围绕着“大质量”的核心,在不同的能级轨道上“自由驰骋”,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类似于行星围绕恒星公转?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将原子结构比喻成行星模型的原因。
但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差异,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显得越来越明显。在量子力学理论中,将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归纳为“不确定性”,即人们无法精准地监测或者预测微观粒子运动的动量,也无法精准定位粒子的空间位置。对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来说,如果应用量子力学来阐释其运动规律,那就是可能会出现在核外电子空间的任意一个位置,据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原子“电子云”模型。
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球体,将球体的外壳来等同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壳层,这个电子壳层即是“虚空”的,同时电子也是可以随时来填充到每个位置点的状态。一个原子拥有电子云,并不是说明其外围的电子数量非常多,而代表的是电子在每个位置出现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在每一个时刻都是捉摸不定的。
在思想实验中,我们先来看看将一个原子核放大到篮球球场那么大,它到底放大了多少倍?如果我们将篮球场的长、宽都确定为15米的级别,这个数值就是放大后的原子核直径尺寸,原子核因此放大了1.5亿亿倍,整个原子的尺寸也会相应扩大这么多倍,其覆盖面积将达到上百万平方公里,不过在这么大的区域范围内,原子核也仅有篮球场那么大,其质量一样也是占据到了整个原子总质量的99%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微观层面,维系原子稳定存在的作用力,主要集中在强核力和弱核力,而且这个力是非常巨大的,要冲破原子核,需要强大的能量输入,比如用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轰击原子核,就可以击碎原子核,破坏其内部的强核力和弱核力作用,从而实现将质子与中子分离的目的。而如果将原子核整体放大到篮球场这么样的级别,那么在宏观尺度,原子之间的强核力与弱核力就会失效,从而表现出作用力效果非常小的万有引力与电磁力作用,所引发的后果也将是原子核的瞬间崩塌,你还没来得及拿工具去挖凿,原子核就不存在了。
当然,以现有的技术,是无法使原子核放大到那么大的,因为要想破坏原子核内部强核力与弱核力,所需要的能量非常之巨大,而且原子的密度会大幅度下降,“膨胀”后的原子实质上也不是原子了。
那么,假如我们完全抛开原子核膨胀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思想实验中就将其密度不变、核力不变的情况,硬生生、毫无道理地将其等比例放大到篮球场这么大,我们能不能拿工具进行挖凿呢?当然也不行。
因为无论你拿什么工具来刮,工具本身也是由无数原子所构成,当工具中的原子与要刮的原子相靠近,原子核之外的电子云,就会发生同性电荷的相互排斥现象,距离越近,这种排斥力就越强,达到一定的接近程度后,原子就不能再互相靠近了,除非外部给予极大的压力,比如达到白矮星内部的压力,就可以实现将原子核外的电子壳层“打破”;达到中子星内部的压力,才可以将核外电子压进原子核,实现原子核的相互靠近,这个级别的压力,即每平方厘米上千亿吨,才能真正触碰到原子核,显然这种力道,绝非人力所能及。
综上,应用人力的方式,想要从原子核中刮点边角料,或者用蛮力获取原子中的电子(化学反应除外),都是极不现实的,所需要的能量非常大。当然,应用高温、高压、强力碰撞等方式,比如核聚变、粒子加速器等方式,我们还是可以深入了解到原子核内部的构造的,只不过这种方式,与“刮凿挖”原子核获取“边角料”是两码事。
把原子放大到公交车那么大,拿工具去刮原子壁,能刮出粉末一样的东西来吗,粉末是什么?
这个话题比较有趣,因为要分析这个话题的话我们必须先对原子的模型来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才能分析刮下来的是什么!
上图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第一关:原子的认识过程;
一、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模型,它认为原子是物质不可分割的坚固实体的实心小球!
假如认可您认可道尔顿的原子模型的话,那么从这个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上刮下来的该种物质的部分原子成分!
二、从汤姆生模型到卢瑟福以及波尔的模型 ,除了对电子的轨道描述和原子核描述的差别外,表层是电子这个并没有多大差别,从这几个模型开始,如果要拿工具去刮这个模型的话,那应该能刮下不少电子!
三、但事实上现代原子模型是量子力学模型 ,即电子云模型,电子是根据物质原子的不同而在不同的轨道上随机出现,以一种云模式概率形式出现!当然即使能刮下来的那肯定是电子没错!但电子数和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是电荷相反、数量一一对应的,刮掉一个电子后,原子核即开始带正电,如果您全部刮完,你刮下来的就成为自由电子了,会被其他活性离子捕获!而这个原子核也将成为捕获其他电子的工具!
不过出于不确定性原理,想要从上面刮下电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有一个暴力的办法,即对原子加热即可,使其达到等离子状态,此时电子将游离成为自由电子,就可以随便刮了!
甚至你可以用磁场将负电的电子和正电的离子分离,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刮下原子物质了哦!
原子上能刮下的物质是什么,当然是磁。
题主表述的原子不准确,叫原子核才更准确,因为原子核周围的电子云是没有固定的外壁的。
原子核外面包裹着什么?是磁。不仅原子核,就是电子、夸克,甚至号称最小的量子,都浸泡在磁的汪洋大海中,所有微粒,无不与磁进行着亲密的互动。
当然,磁还不是最小的,在组成黑洞的基本微粒面前,磁子也是庞然大物。但在黑洞外面,人们所能感知的最小微粒,磁恐怕能排第二。排第一的,非引力子莫属。只不过在黑洞里面,引力子仍然是庞然大物。
教育孩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家长的方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先说吃饭的问题,孩子不吃饭,我的意见是不要理睬他,要知道,孩子是饿不着的,你应该给他定一条规矩,吃饭的时候必须自己到桌,如果不来,过了时间就没有吃的了,你们吃完以后就将一切都收拾干净,等他玩够了想吃饭了,你们就要告诉他,由于他自身的原因,这顿饭是没有吃的了,要吃就必须等到下一顿,也不能给他吃任何零食,更不能给他零花钱,只要你能硬下心来这样做,你就会发现到吃饭的时候你就不用像抓贼一样地到处抓他了,他的习惯慢慢地也就会改过来了;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你们对孩子还是比较娇惯的,在很多事情上肯定是顺着孩子的,这样的教育方法当然不会教育处好习惯的孩子,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定下规矩就要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说教与批评,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的,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孩子的行为习惯与父母的教育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所以不要责怪孩子的习惯不好,应该多想想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自己的言行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表率,谁也不是天生就会教育孩子,只要多学习,不断地自我提高,就会找到就育孩子的最好方法,还要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多与孩子沟通,多尊重孩子,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变得懂事了、听话了。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介绍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好的家教可以浓缩为六句话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关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1999年推出80万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呼唤全社会重新认识母亲的价值。近年来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优秀母亲评选,是全国及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十大杰出母亲的评委,同全国数百位优秀父母进行面对面地近距离交流,并对他们的成功个案详加分析。他还同全国妇联等有关部门一起深入少管所、戒毒所、女子监狱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正反两方面的大量事实。他的家庭教育理念是:让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